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下肢肌肉萎缩是什么病

2024.09.06 17:53

下肢肌肉萎缩是一种临床表现,而非单一的一种疾病。可见于多种病症,如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肌肉本身疾病如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强直等、废用性因素如长期卧床、下肢骨折后固定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等。

当出现下肢肌肉萎缩时,往往意味着支配下肢肌肉的神经、肌肉本身或其他相关环节出现了问题。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例,神经受损后无法正常传递信号到肌肉,导致肌肉不能正常收缩和运动,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肌肉萎缩。肌肉本身的病变会直接影响其正常功能和代谢,进而引发萎缩。废用性因素会使肌肉因缺乏活动刺激而逐渐萎缩。内分泌疾病可通过影响代谢等途径间接导致肌肉的改变。

一些慢性疾病、营养不良、中毒等也可能引起下肢肌肉萎缩。对于下肢肌肉萎缩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症状、体征、相关检查等多方面因素。明确病因后,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治疗方法因病而异,可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同时,患者自身也需要积极配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坚持康复锻炼,以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和改善。下肢肌肉萎缩是多种疾病可能出现的症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