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溶血性黄疸该怎么治疗

2025.02.03 11:25

溶血性黄疸的治疗包括去除病因、药物治疗、光疗、输血治疗、脾切除等。具体分析如下:

1.去除病因:病因治疗是关键。如果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导致的溶血性黄疸,可通过免疫抑制剂等手段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对于感染因素引起的,积极抗感染治疗。如疟疾感染时,使用抗疟药物来消除疟原虫,从而终止溶血过程。只有去除了根本病因,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溶血性黄疸的问题。

2.药物治疗:药物可用于改善溶血状况。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红细胞的破坏。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糖皮质激素能降低抗体对红细胞膜的损伤。另外,还可以使用一些促进胆红素代谢的药物,像苯巴比妥,能诱导肝酶的活性,增强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

3.光疗:光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皮肤,使未结合胆红素发生结构变化,变成水溶性异构体,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光疗操作相对简单,副作用较小。一般采用蓝光照射,在光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避免光线对这些部位造成损伤。

4.输血治疗:当溶血严重,贫血症状明显时,输血是必要的。输入合适的红细胞可以迅速改善贫血状况,提高携氧能力。但输血时要严格配型,防止发生溶血反应。同时,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可能会加重溶血,需要谨慎选择输血时机和血液制品。

5.脾切除:对于某些溶血性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脾脏是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切除脾脏后可以减少红细胞的破坏,从而减轻溶血症状。但脾切除后患者的免疫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所以需要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进行脾切除手术。

在溶血性黄疸的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胆红素水平、血常规等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如贫血症状是否减轻、黄疸是否消退等。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以促进身体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