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骨蒸潮热是什么

2025.07.09 08:32

骨蒸潮热是中医学对特定发热症状的描述,主要表现为午后或夜间发热,伴有盗汗、五心烦热等症状,属于阴虚内热的典型表现。该症状常见于结核病、更年期综合征或慢性消耗性疾病,中医认为与阴液不足、虚火内生有关,病机多涉及肾阴亏虚或肺肾阴虚。

骨蒸潮热的发热特点为热感从骨内透发,如蒸笼般持续,多伴随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阴虚体征。中医理论认为,阴液不足导致阳气相对偏亢,虚火扰动,因而出现潮热。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常用方剂如青蒿鳖甲汤、知柏地黄丸等,通过滋养肾阴、清退虚热改善症状。现代医学中,结核感染引起的午后低热或更年期激素波动导致的潮热,可能与中医描述的骨蒸潮热部分重叠,但需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

诊断骨蒸潮热需排除感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尤其长期发热者需警惕结核或自身免疫病。治疗期间避免辛辣燥热食物,适当补充银耳、百合等滋阴之品。若伴随消瘦、咯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结核病。中药调理需辨证施治,不可自行滥用清热药,以免损伤脾胃。更年期女性潮热可结合激素替代疗法,但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日常注意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加重阴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