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骨蒸潮热是什么

2025.07.09 08:32

中医骨蒸潮热是指因阴虚内热或虚火亢盛引起的发热症状,常见于午后或夜间,伴随手足心热、盗汗、消瘦等表现。这一概念源于传统中医理论,与西医的结核病、更年期综合征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引起的低热有相似之处,但中医更强调体内阴阳失衡的病机。

骨蒸潮热的形成多与肾阴亏虚、精血不足相关。长期劳累、久病体弱或情志失调可能导致阴液耗损,虚火内生。虚热蒸腾于骨节肌肤,故称骨蒸;潮热则形容发热如潮水般定时发作。典型症状包括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常用方剂如清骨散、知柏地黄丸,辅以地骨皮、银柴胡等清虚热药材。日常需避免辛辣燥热食物,注重调养肝肾。

需注意区分骨蒸潮热与外感发热或实热证。外感发热多为突发高热,伴恶寒头痛;实热证则常见面赤、便秘、脉洪大。骨蒸潮热属虚证,过度清热可能伤正,需辨证施治。患者应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耗阴,可适当食用百合、麦冬等滋阴之品。若长期未缓解或体重骤降,建议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排除结核等器质性疾病。中医调理需坚持,同时监测体温及伴随症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