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什么是截瘫

2025.01.07 17:53

截瘫是一种由于脊髓损伤或疾病导致的下肢瘫痪状态,通常表现为下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根据损伤的部位,截瘫可以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完全性截瘫意味着患者完全失去了下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而不完全性截瘫则可能保留部分功能。截瘫的发生通常与外伤、肿瘤、感染、脊髓疾病等因素有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

截瘫的成因多种多样,外伤性截瘫常见于交通事故、跌倒或运动损伤等情况,导致脊髓受到直接冲击或压迫。某些疾病如脊髓灰质炎、脊髓肿瘤、椎间盘突出等也可能导致截瘫的发生。患者在遭遇截瘫后,除了身体功能的丧失外,心理和情感方面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常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截瘫患者需要综合的医疗和心理支持,以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状态。康复治疗在截瘫患者的恢复过程中至关重要,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心理辅导等,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对于截瘫患者及其家属来说,有一些注意事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关注身体的护理,避免因长期卧床导致的褥疮、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功能的恢复。其次,心理支持同样不可忽视,家属和朋友的理解与关心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适当的辅助器具,如轮椅、助行器等,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活动能力,增强自信心。患者和家属应积极寻求专业的医疗和康复资源,了解最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以便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通过这些努力,截瘫患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质量,重拾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