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

2025.08.08 10:25

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是一种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主要影响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无力和萎缩。该病通常在婴儿期或幼儿期发病,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运动能力逐渐减弱,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根据病情的不同,临床表现和预后也有所差异,分为几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脊髓性肌肉萎缩类型1SMA1,通常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出现症状,预后较差。

在病理机制上,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主要是由于SMN1基因突变导致的SMN蛋白缺乏,进而影响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功能。随着运动神经元的逐渐丧失,肌肉无法获得足够的神经刺激,导致肌肉萎缩和无力。患者可能表现出肌肉张力低下、运动发育迟缓、吞咽困难等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可能出现呼吸肌无力,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基因治疗和新型药物的研发为该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在管理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时,需注意多个方面。首先,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及时进行基因检测和临床评估,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其次,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维持肌肉功能,改善运动能力。营养支持和呼吸管理也不可忽视,确保患者在生理上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家属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同样重要,帮助其理解疾病,增强应对能力。参与相关的临床试验和研究,可能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机会。综合以上因素,建立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合作模式,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