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什么是外伤后脑脂肪栓塞

2025.01.07 17:53

外伤后脑脂肪栓塞是一种由于脂肪颗粒进入血液循环并阻塞脑血管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通常发生在严重的外伤或骨折后,尤其是长骨骨折。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生可能导致脑部缺血,进而引发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表现为意识模糊、运动障碍、癫痫发作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外伤后脑脂肪栓塞的机制主要与脂肪组织在外伤后释放的脂肪颗粒有关。当身体受到严重创伤时,尤其是长骨骨折,骨髓中的脂肪细胞可能会破裂,释放出脂肪滴进入血液循环。这些脂肪颗粒可以通过血流传播,最终到达脑部,导致血管堵塞。临床上,脂肪栓塞的症状通常在外伤后24至72小时内出现,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皮疹、神志改变等多种表现,且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脂肪栓塞的程度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可以帮助诊断脂肪栓塞,显示出脑部的缺血或出血情况。治疗上,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通常包括支持性治疗、维持氧合和血流动力学稳定,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或其他针对性治疗。

在预防和管理外伤后脑脂肪栓塞时,需特别关注外伤患者的监测和护理。对于高风险患者,尤其是发生长骨骨折的患者,及时的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评估是必要的,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脂肪栓塞症状。外科手术时应尽量减少对脂肪组织的损伤,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变化,及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患者及其家属也应了解脂肪栓塞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可能的症状变化,及时就医。外伤后脑脂肪栓塞是一种复杂且危急的病理状态,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够显著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