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如何早期发现骨质疏松

2025.07.23 08:37

骨质疏松早期可通过定期骨密度检测、关注身高变化及驼背症状、留意轻微骨折或骨痛、评估饮食钙与维生素D摄入、分析家族遗传史等方式发现。具体分析如下:

1.定期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法是最常用的骨密度检测手段,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1-2年检查一次。该技术能精准量化骨骼矿物质含量,尤其对腰椎和髋部等承重部位敏感。若检测值低于同龄标准,需警惕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

2.关注身高变化及驼背症状:骨质疏松可能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表现为身高缩短超过3cm或脊柱后凸畸形。日常可通过墙面标记测量身高,观察是否逐年递减。驼背加重常伴随胸廓变形,影响呼吸功能。

3.留意轻微骨折或骨痛:非暴力性骨折如跌倒时手腕撑地骨折、咳嗽引发肋骨骨折等是典型信号。骨骼隐痛多发生于腰背部,夜间或负重时加剧。此类症状提示骨强度已显著下降。

4.评估饮食钙与维生素D摄入:每日钙摄入不足800mg或维生素D低于400单位会阻碍骨重建。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富含钙,日照不足者需额外补充维生素D。长期营养不良者应筛查骨代谢指标。

5.分析家族遗传史:直系亲属有骨质疏松或髋部骨折史者患病风险增加2-3倍。遗传因素影响峰值骨量及骨流失速度,此类人群需提前至30岁开始监测。

骨质疏松筛查需结合多种手段,单一方法可能存在局限。检测结果异常时应避免自行补钙,过量摄入可能诱发血管钙化。日常保持适度负重运动,如快走或太极,可延缓骨量流失。绝经后女性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属高危群体,建议专科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