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什么才是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

2025.10.09 17:11

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或原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在妊娠期持续存在的情况。这一合并症可能对母婴健康造成多重影响,需通过规范管理降低风险。妊娠期免疫与代谢变化可能加速乙肝病毒复制,而病毒活动又可能增加妊娠并发症风险,形成双向干扰的病理过程。

妊娠合并乙肝的临床管理需兼顾母婴安全。孕妇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但部分患者仅表现为肝功能轻度异常。病毒高载量孕妇发生早产、产后出血等风险显著升高,同时存在母婴垂直传播可能。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需联合接种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阻断率可达90%以上。孕期监测需包括肝功能、HBV-DNA载量及肝脏超声,对符合指征者可在妊娠中晚期启动抗病毒治疗,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注意事项集中于孕期监测与产后管理。避免使用可能损害肝功能的药物,定期评估凝血功能预防产后出血。分娩方式选择应基于产科指征,剖宫产并非阻断传播的必要手段。母乳喂养未被证实增加感染风险,但乳头皲裂时应暂停哺乳。新生儿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后需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确保免疫保护效果。家庭成员应同步筛查,避免家庭内交叉感染。通过多学科协作可有效改善妊娠合并乙肝的母婴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