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果酱样大便见于什么病

2025.02.23 12:28

果酱样大便多见于肠套叠、阿米巴痢疾、某些肠道肿瘤、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过敏性紫癜累及肠道等疾病。具体分析如下:

1.肠套叠: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套叠部位的肠壁血液循环受阻,黏膜缺血、坏死,出现果酱样大便。因为血液与肠黏液混合,随着肠道蠕动排出体外,形成特征性的果酱样便。同时,患儿还可能伴有阵发性腹痛、腹部肿块、呕吐等症状。

2.阿米巴痢疾: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阿米巴滋养体侵袭肠黏膜,形成溃疡,破坏血管引起出血。阿米巴滋养体在肠腔内与血液、黏液混合,产生果酱样的脓血便。患者常有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有腥臭味,还可能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3.某些肠道肿瘤:例如结肠癌,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容易发生破溃出血。肿瘤部位的肠道黏膜受到破坏,肿瘤细胞、血液、黏液等混合在一起,可导致大便性状改变,出现果酱样大便。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腹部肿块、排便习惯改变、消瘦等症状。

4.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发生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肠道缺血、感染等因素可引起肠黏膜坏死、脱落。肠壁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渗出,与肠内容物混合,形成果酱样便。患儿常伴有腹胀、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休克。

5.过敏性紫癜累及肠道: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当累及肠道时,肠道黏膜下血管发生炎症反应,出现渗出、出血。血液与肠液混合后,可出现果酱样大便。患者除了有消化道症状外,还可能有皮肤紫癜、关节疼痛、血尿等表现。

如果发现果酱样大便,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大便常规、潜血试验、腹部超声、肠镜等,以明确病因,尽早治疗。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腹痛的性质、频率,是否有发热、呕吐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