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心瓣膜病是指什么

2025.03.07 20:05

心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血液流动障碍的疾病,常见类型包括瓣膜狭窄、瓣膜关闭不全、先天性瓣膜畸形、感染性心内膜炎和风湿性心脏病。具体分析如下:

1.瓣膜狭窄:瓣膜狭窄是指心脏瓣膜开口变窄,导致血液通过受阻。这种情况会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功能不全。常见原因是钙化、先天畸形或风湿热。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和疲劳等症状,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2.瓣膜关闭不全:瓣膜关闭不全是指瓣膜无法完全闭合,导致血液反流。这会增加心脏工作量,长期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病因包括瓣膜退行性变、感染或外伤。症状包括心悸、水肿和乏力,治疗包括药物和手术修复。

3.先天性瓣膜畸形:先天性瓣膜畸形是指出生时瓣膜结构异常,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常见类型包括二尖瓣脱垂和主动脉瓣二叶畸形。症状因畸形程度而异,轻者无症状,重者需手术矫正。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4.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心脏瓣膜被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瓣膜损伤和功能障碍。常见诱因包括牙科手术、静脉注射药物或心脏手术。症状包括发热、心脏杂音和栓塞,治疗需长期抗生素或手术。

5.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是由风湿热引起的心脏瓣膜损害,常见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反复发作的风湿热会导致瓣膜增厚、粘连和钙化。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和心律失常,治疗包括抗风湿药物和手术。

心瓣膜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心脏功能评估。早期发现和干预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预防措施包括控制感染、管理慢性疾病和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