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黄体破裂是什么病

2025.04.09 08:11

黄体破裂是一种妇科急症,指女性在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因外力或自发因素发生破裂,导致腹腔内出血和剧烈腹痛。黄体是排卵后卵泡壁细胞在卵巢内形成的暂时性内分泌结构,主要分泌孕激素以维持子宫内膜的稳定性。黄体破裂多发生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常见于育龄女性,尤其是剧烈运动、性生活或腹部受到外力冲击后。

黄体破裂的病因主要与黄体内部血管丰富、结构脆弱有关。正常情况下,黄体会在未受孕的情况下逐渐退化,但在某些情况下,黄体内部血管可能因压力增加或外力作用而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腹腔。典型症状包括突发性下腹部剧痛,疼痛多为一侧性,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严重时,腹腔内大量出血可引发休克,危及生命。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和腹腔穿刺等手段。超声检查可发现卵巢周围积液或血肿,腹腔穿刺可抽出不凝血,有助于明确诊断。

黄体破裂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对于出血量少、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止血药物和密切观察。若出血量大、症状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通常采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止血,必要时切除破裂的黄体。预防黄体破裂的关键在于避免剧烈运动和外力冲击,尤其是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出现突发性下腹痛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定期妇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卵巢异常,降低黄体破裂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