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烧伤的补液原则是什么

2025.01.07 17:53

烧伤的补液原则主要是根据烧伤面积、深度及患者的生理状态来进行个体化的液体补充,以维持患者的血容量和电解质平衡,防止休克和器官功能衰竭。通常采用Parkland公式来计算补液量,即烧伤后24小时内需要补充的液体量等于烧伤面积%乘以体重kg乘以4ml,其中一半的液体在前8小时内补充,剩余的在接下来的16小时内进行补充。

在烧伤后,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外渗等,导致大量液体丢失。补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补充失去的液体,还要纠正电解质失衡,特别是钠和钾的变化。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及时的补液可以有效预防休克,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和功能。补液时应选择适合的液体,通常使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并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补液方案。监测患者的尿量、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确保补液效果良好,避免过量补液引起的肺水肿等并发症。

在补液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补液的速度和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避免因补液过快或过量而导致心脏负担加重或水中毒。其次,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变化,尿量应保持在每小时0.5-1ml/kg,以确保肾脏功能正常。再次,注意电解质的监测,尤其是钠、钾等离子的变化,必要时进行补充或调整。烧伤患者常伴有疼痛和焦虑,适当的镇痛和心理支持也是补液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烧伤的补液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确保患者的安全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