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为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级甲等 妇产科

孕妇在产后如何对羊水栓塞进行预防

2025.05.15 14:25

产后预防羊水栓塞需注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避免产程过长、规范操作减少创伤、合理使用缩宫素、及时处理高危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产后需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等指标,尤其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产妇更应加强观察。羊水栓塞起病急骤,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血压波动或血氧下降,及时发现异常有助于快速干预。监测过程中需关注凝血功能变化,因羊水栓塞常伴随凝血功能障碍,必要时进行凝血指标动态检测。

2.避免产程过长:产程延长会增加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风险,需通过科学管理缩短产程。对于宫缩乏力者,可采取调整体位、适当活动等方式促进产程进展。若出现胎心异常或产程停滞,需评估是否需转剖宫产,避免盲目等待导致风险累积。

3.规范操作减少创伤:分娩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粗暴的宫腔操作。人工破膜时动作轻柔,避免在宫缩高峰期进行。剖宫产术中注意保护子宫切口边缘,减少羊水通过创面血管进入循环的可能。产后检查胎盘完整性,防止残留组织影响子宫收缩。

4.合理使用缩宫素:缩宫素过量可能引发强直性宫缩,增加羊水栓塞风险。使用时需严格掌握指征,控制滴速并监测宫缩强度。对于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特殊情况,更需谨慎调整剂量。出现宫缩过强时立即停药,必要时使用宫缩抑制剂缓解。

5.及时处理高危因素:对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破裂等并发症需积极干预。产后出血患者应迅速纠正凝血功能紊乱,避免因低血容量休克诱发栓塞。高龄或合并基础疾病的产妇需提前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抢救设备与药品到位。

羊水栓塞虽难以完全预防,但通过系统性风险管理可显著降低发生概率。关键在于提高识别早期症状的敏感性,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确保从产前到产后全流程的严密监护与规范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