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肝吸虫病是一种什么病

2025.08.21 17:54

肝吸虫病是一种由肝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食用生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等水生动物感染。该病在一些特定地区较为常见,尤其是东南亚和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感染后可能导致肝脏及胆道系统的严重损害。

肝吸虫属于扁形虫门,主要有两种类型:华支睾吸虫和肝吸虫。感染后,虫卵会通过粪便排出,进入水体中,经过特定的中间宿主如淡水螺后,形成幼虫。人类通过食用生鱼或生虾等食物,摄入了这些幼虫,幼虫在肠道内发育成成虫,随后迁移至肝脏和胆道中寄生。感染后,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腹痛、黄疸、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严重时可导致肝脏损害、胆管炎甚至肝硬化。由于症状与其他肝病相似,确诊通常需要通过血液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手段。

在防治肝吸虫病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避免食用生鱼、生虾等水生动物,确保食物经过充分烹饪。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生活在高风险地区的人群,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对于已经感染的人,及时就医并接受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饮食卫生,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了解肝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减少该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