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兮恒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呼吸内科

汉坦病毒有什么特性

2025.03.11 11:56

汉坦病毒是一种由啮齿类动物传播的病原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或吸入气溶胶传播,可引起严重的出血热和肾综合征。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和潜在的致命风险。汉坦病毒的传播与特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尤其在啮齿类动物密集的地区更容易暴发疫情。

汉坦病毒的基因组为单链RNA,分为三个片段,分别编码核蛋白、糖蛋白和聚合酶。病毒通过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后进行复制和组装。感染后,病毒主要攻击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出血、低血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汉坦病毒感染的潜伏期通常为1至2周,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随后可能出现肾功能衰竭和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由于病毒变异较快,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包括补液、透析和呼吸支持。

预防汉坦病毒感染的关键在于控制啮齿类动物的密度和减少接触风险。在疫区,应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清理环境时需佩戴口罩和手套,防止吸入气溶胶。居住和工作场所应定期消毒,尤其是仓库、地下室等鼠类易出没的区域。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对汉坦病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也是减少感染的重要措施。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接触史,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