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男科

先天性后尿道瘘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2025.10.30 07:12

先天性后尿道瘘的治疗原则是手术修复是主要手段、需根据瘘管位置和大小选择术式、术前需充分评估泌尿系统功能、术后需预防感染和狭窄、长期随访监测排尿功能。具体分析如下:

1.手术修复是主要手段:先天性后尿道瘘的治疗核心是通过手术闭合瘘管,恢复尿道正常解剖结构。手术时机通常选择在患儿身体状况稳定时进行,避免因延迟治疗导致反复感染或肾功能损害。手术方式包括经会阴或经腹途径,具体需结合瘘管位置及周围组织情况。术后需确保尿道通畅,避免尿流受阻。

2.需根据瘘管位置和大小选择术式:瘘管位于后尿道不同部位时,手术难度和方式差异较大。高位瘘可能需要开腹手术,低位瘘可经会阴修复。瘘管较小可直接缝合,较大则需采用组织瓣修补。术中需精细操作,减少对周围神经和括约肌的损伤,保护控尿功能。

3.术前需充分评估泌尿系统功能:明确瘘管与周围器官的关系,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是否存在合并畸形。评估膀胱和肾脏功能,排除梗阻或反流等并发症。术前控制感染,改善全身状况,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4.术后需预防感染和狭窄:术后留置导尿管或膀胱造瘘管,确保尿液分流,促进瘘口愈合。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定期冲洗尿道防止分泌物积聚。早期发现狭窄迹象可通过扩张或内切开处理,避免长期并发症。

5.长期随访监测排尿功能:术后定期复查尿道通畅性和排尿情况,及时发现复发或狭窄。评估控尿能力,必要时进行康复训练。随访中关注生长发育对尿道功能的影响,确保治疗效果持久稳定。

治疗过程中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方案,重视多学科协作,避免过度治疗或遗漏潜在问题。术后护理和家属配合对康复至关重要,需严格遵循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