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炎怎么办

2025.09.28 17:07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炎需立即停药并就医,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采取保肝治疗或调整用药方案。早期识别与干预是关键,避免肝炎进展为肝衰竭。

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可能引发药物性肝损伤,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或乏力等症状。发现异常后,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检测肝功能指标。轻度肝损伤可通过水飞蓟素、甘草酸制剂等保肝药物恢复,同时密切监测肝功能。若损伤严重,需永久停用相关抗结核药物,并更换为肝毒性较低的替代方案,如乙胺丁醇、链霉素等。治疗过程中需权衡结核控制与肝脏保护,必要时请感染科或肝病科会诊。

注意事项包括用药前评估基线肝功能,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酗酒者或慢性肝病患者需谨慎选择药物。治疗期间每2-4周监测肝功能,出现恶心、厌食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合并使用其他肝毒性药物或酒精。保肝治疗需持续至肝功能完全恢复,重启抗结核治疗时应选择低风险药物并逐步调整剂量。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以免导致结核耐药或肝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