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吐血和便血的原因有哪些

2025.02.16 14:16

吐血和便血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药物因素、外伤等原因导致的。具体分析如下:

1.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引起吐血和便血较为常见的原因。例如胃溃疡,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溃疡面,当溃疡侵蚀到血管时,就可能导致出血,从而出现吐血或便血症状。十二指肠溃疡同理,其发病机制与胃溃疡相似,也容易引起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是由于肝硬化等疾病导致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压力增高破裂出血,出血量往往较大,可表现为吐血。肠炎、肠息肉、肠道肿瘤等肠道疾病也可能引起便血,肠道黏膜受损、肿瘤破溃等都可导致肠道出血。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出血,需要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抑酸、保护胃黏膜、治疗原发病等。

2.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时,凝血机制出现障碍,容易导致身体各部位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从而出现吐血和便血现象。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白细胞异常增生抑制了正常造血,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等也会导致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增加出血风险。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出血,需要针对血液系统疾病本身进行治疗,如补充血小板、化疗等。

3.全身性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引发吐血和便血。例如尿毒症患者,体内代谢废物蓄积,影响血小板功能,同时体内毒素对胃肠道黏膜有刺激和损害作用,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系统时,可引起胃肠道血管炎,血管壁炎症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破裂出血。对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出血,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改善全身状况。

4.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消化道出血。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长期或大量使用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胃黏膜失去保护,容易受到胃酸等侵蚀而出血。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使用过量会影响凝血机制,增加出血风险,可能导致吐血和便血。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如果出现出血症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并进行相应的止血治疗。

5.外伤:腹部受到外伤时,可能损伤到消化道器官。如外力撞击腹部可能导致胃、肠等器官破裂出血,从而出现吐血和便血症状。如果是外伤引起的,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手术等治疗修复受损器官,同时进行止血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吐血和便血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这些都有助于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降低吐血和便血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