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吐血和便血是怎么回事

2025.02.23 12:28

吐血和便血可能是由消化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脏疾病、血管病变、全身性疾病等引起的。具体分析如下:

1.消化道疾病:消化道溃疡是引起吐血和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当胃或十二指肠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溃疡,溃疡侵蚀到血管时就可能导致出血。如果是胃溃疡,多在进食后疼痛并可能伴有吐血;十二指肠溃疡则多在空腹时疼痛,也可能出现便血。另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也会引发大量吐血和便血,常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食管和胃底的静脉回流受阻,血管曲张破裂出血。对于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出血,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治疗,如使用抑酸药物、保护胃黏膜药物等。

2.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机制出现障碍,容易导致身体各部位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而出现吐血和便血。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白细胞异常增生,抑制了正常的血小板生成,同时白血病细胞还可能浸润血管壁,导致血管壁结构破坏,增加出血风险。针对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出血,主要是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化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3.肝脏疾病:除了前面提到的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外,肝脏疾病还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如肝炎、肝衰竭等,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吐血和便血等出血症状。对于肝脏疾病引起的出血,需要积极治疗肝脏疾病,改善肝功能,同时可能需要补充凝血因子等措施。

4.血管病变: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血管结构异常的疾病,患者的毛细血管壁薄弱,容易扩张破裂出血,累及消化道时就会出现吐血和便血。另外,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壁弹性降低、脆性增加,也可能引起消化道血管破裂出血。对于血管病变引起的出血,要根据具体的血管病变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针对遗传性疾病可能需要对症处理,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则需要改善血管状况等。

5.全身性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患者体内的毒素蓄积会影响血小板功能、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吐血和便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系统血管时,也会引起出血症状。对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出血,重点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本身,控制病情发展。

如果出现吐血和便血的情况,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在就医途中尽量保持安静,减少活动,防止出血量增加。同时,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出血的情况,如出血量、颜色、是否伴有腹痛等症状,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