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急性乙型黄疸型肝炎是怎样得来的

2025.10.09 17:11

急性乙型黄疸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伴随黄疸症状。该疾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传播,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胆红素代谢障碍,从而出现皮肤、黏膜黄染等典型表现。

HBV传播途径包括母婴垂直传播、不安全注射、输血或血液制品、性接触及共用针具等。病毒进入人体后,潜伏期约1-6个月。急性感染期,免疫系统攻击受感染的肝细胞,造成肝组织炎症和坏死。当肝细胞破坏程度较重时,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逆流入血形成黄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尿色加深等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肝衰竭。诊断需结合血清学检测,如HBsAg阳性、ALT升高及胆红素水平异常。

预防急性乙型黄疸型肝炎的关键是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新生儿应在出生24小时内完成首针接种。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确保医疗操作使用一次性器械。出现疑似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饮酒和使用肝毒性药物。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低脂高蛋白饮食,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痊愈,但需警惕少数病例转为慢性肝炎或重症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