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小儿上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有哪些

2025.01.02 14:38

小儿上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有食管贲门黏膜撕裂、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道肿瘤。具体分析如下:

1.食管贲门黏膜撕裂:食管贲门黏膜撕裂多因剧烈呕吐或腹内压骤然增加导致。小儿在剧烈咳嗽、哭闹后呕吐时可能引发。呕吐时胃内压力突然升高,使食管与胃贲门连接处的黏膜发生纵行撕裂而出血。一般出血量多少不等,轻者可自愈,严重者需就医。治疗上主要是先禁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等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内镜下止血。

2.消化性溃疡:在小儿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精神因素等可引发消化性溃疡。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形成溃疡,溃疡侵蚀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症状可表现为腹痛、呕血、黑便等。治疗上需去除病因,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小儿门静脉高压引起。常见于肝前性如门静脉血栓形成、肝性如肝硬化、肝后性如布-加综合征等原因导致的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使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曲张,一旦破裂就会大量出血。这种出血往往比较凶险,需要紧急处理。治疗包括降低门静脉压力如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等。

4.急性胃黏膜病变: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应激状态下可出现急性胃黏膜病变。小儿在遭受严重疾病打击时,胃黏膜缺血、缺氧,屏障功能受损,胃酸反弥散进入黏膜,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等。治疗主要是去除应激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

5.消化道肿瘤:虽然在小儿中较为少见,但也可发生。如胃息肉、平滑肌瘤等良性肿瘤,以及胃癌等恶性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表面黏膜易破溃出血。可能伴有腹痛、腹部肿块、消瘦等症状。需要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等采取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

小儿上消化道出血时,家长要保持冷静,让小儿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血时误吸。及时就医,向医生准确描述小儿的症状、近期病史等情况,以便医生快速准确判断病因并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期间要遵循医嘱,做好小儿的护理工作,如饮食调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