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成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纵膈疝是怎么回事

2025.03.05 16:30

纵膈疝是指胸腔内的器官或组织通过纵隔的薄弱区域或裂孔进入对侧胸腔的一种病理状态。纵隔是位于胸腔中央的结构,将胸腔分为左右两部分。正常情况下,纵隔起到分隔和保护作用,但当其结构出现异常或受到外力影响时,可能导致器官或组织移位,形成纵膈疝。

纵膈疝的发生通常与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有关。先天性纵膈疝多见于婴幼儿,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纵隔结构未完全闭合,导致胸腔内器官如肠管、肝脏等通过缺损部位进入对侧胸腔。后天性纵膈疝则多由外伤、手术、感染或肿瘤等因素引起。例如,胸部外伤可能导致纵隔组织撕裂,形成疝口;胸腔手术后的并发症也可能导致纵隔结构受损,增加疝的风险。慢性咳嗽、剧烈运动或胸腔内压力突然升高的情况也可能诱发纵膈疝。纵膈疝的症状因疝入器官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表现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吞咽困难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对于纵膈疝的诊断,影像学检查如X线、CT或MRI是主要手段,能够清晰显示疝入器官的位置和范围。治疗方面,轻度纵膈疝可能通过保守治疗如休息、药物缓解症状,但多数情况下需要手术修复。手术目的是将疝入器官复位并修补纵隔缺损,防止复发。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情况,预防感染和并发症。日常生活中,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姿势、控制慢性咳嗽等措施有助于降低纵膈疝的发生风险。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