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输血后感染病毒性肝炎有哪几种

2025.08.27 08:30

输血后感染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以及甲型肝炎。具体分析如下:

1.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输血过程中若血液未严格筛查,可能携带该病毒。病毒进入人体后潜伏期较长,部分感染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或肝癌。病毒对肝脏损害具有持续性,需长期监测肝功能。

2.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是主要病原体,输血是常见传播途径之一。感染后症状隐匿,多数患者无明显表现,但病毒可长期潜伏。慢性化比例较高,易导致肝纤维化或肝癌。早期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3.丁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复制。输血感染通常与乙型肝炎合并发生。病毒感染后病情较重,易引发急性肝衰竭或加速肝硬化进程。预防重点在于控制乙型肝炎传播。

4.戊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但更常见于消化道途径。输血感染相对少见,但仍有报道。感染后多为急性过程,孕妇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重症肝炎。注重血液筛查可降低风险。

5.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输血感染罕见,但若供血者处于病毒血症期仍可能发生。感染后多为自限性,极少转为慢性。重点在于加强献血者健康问询和血液检测。

输血前需确保血液经过严格筛查,采用高灵敏度检测技术。医疗机构应规范操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受血者术后定期随访肝功能,发现异常及时干预。普及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部分肝炎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