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慢性硬膜外血肿是什么意思

2025.08.15 17:14

慢性硬膜外血肿是指在硬膜外腔内积聚的血液,通常是由于头部外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血管破裂,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的血肿。与急性硬膜外血肿不同,慢性硬膜外血肿的症状通常较为隐匿,可能在数周甚至数月后才会显现,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挑战。

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形成通常与反复的轻微外伤有关,尤其是在老年人或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人群中更为常见。血肿的积聚可能会导致周围脑组织的压迫,进而引发头痛、意识模糊、记忆力减退、运动协调障碍等症状。由于这些症状通常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通常是确诊的关键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血肿的大小和位置。治疗方法一般包括观察、药物管理或手术引流,具体选择取决于血肿的大小、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在处理慢性硬膜外血肿时,需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及时就医是关键,任何头部外伤后出现不适症状都应引起重视,尤其是在外伤后数周内。如果出现持续的头痛、意识变化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应尽快进行影像学检查。其次,术后护理同样重要,手术后需要定期随访,观察是否有复发的迹象。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术后恢复过程可能较为缓慢,因此需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照顾。预防措施也不可忽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高风险活动,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够有效降低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发生风险。早期识别和干预是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