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慢性硬膜外血肿是什么意思

2025.01.07 17:53

慢性硬膜外血肿是指在硬膜外腔内形成的血肿,通常是由于头部外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血管破裂,血液在硬膜外腔内逐渐积聚,形成的血肿。与急性硬膜外血肿不同,慢性硬膜外血肿的症状可能在受伤后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才会显现,常见于老年人或有抗凝治疗史的患者。

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形成通常与慢性出血有关,患者在受到轻微外伤后,脑膜下的血管可能会逐渐破裂,导致血液缓慢积聚。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的体积可能会逐渐增大,压迫周围的脑组织,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意识模糊、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等。由于这些症状往往与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因此及时的影像学检查显得尤为重要。CT或MRI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评估血肿的大小和位置,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慢性硬膜外血肿的管理通常包括观察和手术两种方式。对于症状轻微且血肿体积较小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而对于症状明显或血肿体积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清除血肿。手术方式一般包括开颅手术或微创手术,具体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慢性硬膜外血肿的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间,仍需定期复查,以防止血肿复发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再次头部外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对于有高风险因素的老年人和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定期监测血液指标,及时发现潜在问题,确保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