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中毒性巨结肠是怎么形成的

2025.09.30 16:08

中毒性巨结肠是由于结肠严重炎症或感染导致肠壁肌肉麻痹和扩张,进而引发全身中毒反应的危重并发症。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急性加重期,也可由感染性结肠炎或抗生素相关伪膜性肠炎诱发。肠壁神经肌肉功能受损后,结肠失去蠕动能力,气体和内容物大量积聚,肠管异常扩张超过6cm,同时细菌毒素透过受损黏膜入血,引发高热、心动过速、低血压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发病机制涉及多重病理生理过程。炎症因子如TNF-α、IL-1β持续释放,导致肠壁深层溃疡和肌层神经丛损伤。肠腔压力增高使黏膜血流减少,加重缺血坏死。革兰阴性菌释放的内毒素激活全身免疫应答,可诱发脓毒休克。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会进一步抑制肠蠕动,形成恶性循环。腹部X线或CT显示结肠横径显著增宽伴黏膜岛征,肠壁变薄或出现游离气体提示穿孔风险。

早期识别至关重要,持续腹胀超过24小时伴发热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禁用止泻药或阿片类药物以免抑制肠蠕动。治疗需在重症监护下进行,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和广谱抗生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炎症,但48小时内无改善或出现肠穿孔、大出血时需紧急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术后需警惕吻合口瘘和腹腔感染,长期随访中炎症性肠病患者需规范维持治疗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