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成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怎么算胆囊萎缩

2025.03.05 16:30

胆囊萎缩是指胆囊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胆囊萎缩通常是由于长期慢性炎症、胆结石、胆汁淤积或其他疾病导致胆囊壁纤维化、肌肉层变薄,最终使胆囊失去正常收缩和储存胆汁的功能。胆囊萎缩的诊断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综合判断。

胆囊萎缩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通常与慢性胆囊炎密切相关。长期反复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胆囊壁增厚、纤维化,进而使胆囊腔逐渐缩小。胆结石的存在也可能加速这一过程,结石长期摩擦胆囊壁,引发炎症和纤维化。胆汁淤积或胆囊管阻塞也可能导致胆囊内压力升高,进一步损害胆囊功能。在某些情况下,胆囊萎缩可能是胆囊癌的前兆,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影像学检查中,胆囊萎缩表现为胆囊体积明显缩小,壁增厚,甚至胆囊腔几乎消失。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恶心等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

在诊断和治疗胆囊萎缩时,需注意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影像学检查是主要手段,但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胆囊体积缩小的疾病,如先天性胆囊发育不良。对于无症状的胆囊萎缩,通常建议定期随访观察;若伴有明显症状或并发症如胆结石、胆囊癌风险,则需考虑手术切除胆囊。患者应注意饮食调节,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以减少胆囊负担。定期体检和早期发现相关疾病是预防胆囊萎缩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