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成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怎么算胆囊萎缩

2025.03.06 10:21

胆囊萎缩是指胆囊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通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来诊断,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胆囊萎缩可能由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壁纤维化等多种原因引起,导致胆囊壁增厚、腔体缩小,最终影响胆汁的储存和排泄功能。

胆囊萎缩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清晰显示胆囊的大小、壁厚及腔内情况。正常情况下,胆囊壁厚度不超过3毫米,若超过此值且胆囊体积明显缩小,则提示可能存在胆囊萎缩。CT和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帮助评估胆囊周围组织的情况。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胆红素水平等也有助于判断胆囊功能是否受损。临床症状如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脂肪泻等也是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诊断和治疗胆囊萎缩时,需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慢性肝炎、胰腺炎等。影像学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避免误诊。对于确诊为胆囊萎缩的患者,应根据病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若胆囊萎缩由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引起,且症状明显,可能需要考虑胆囊切除术。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服用利胆药物等。定期随访和复查影像学检查是监测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