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闻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泌尿外科

凝血酶时间延长临床意义

2025.07.22 14:34

凝血酶时间延长提示凝血功能障碍,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异常或存在抗凝物质干扰。

凝血酶时间测定的是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时间延长常见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或肝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抗凝物质的存在。低纤维蛋白原可能由肝硬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遗传性疾病引起。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多为遗传性,导致纤维蛋白结构缺陷。肝素治疗或类肝素物质会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而DIC或纤溶亢进时产生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也会干扰纤维蛋白形成。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产生的抗凝血酶抗体同样可能导致结果异常。

解读凝血酶时间需结合其他凝血指标,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单独延长可能提示肝素干扰或纤维蛋白原异常,若合并APTT延长需考虑内源性凝血途径异常。检测前需确认患者是否使用肝素或其他抗凝药物,避免假阳性。样本处理不当如溶血或凝血也可能影响结果。临床需综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病因,针对性纠正原发病或补充纤维蛋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