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艳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2025.08.22 16:56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医学现象,主要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几天内。此病症通常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尤其是Rh血型或ABO血型不合,导致母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攻击胎儿的红细胞,造成红细胞破坏和胆红素升高,从而引发黄疸。

在新生儿期,肝脏尚未完全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当红细胞被破坏后,释放出的胆红素会在体内积聚,导致皮肤和眼睛发黄。此病症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新生儿可能仅表现出轻微的黄疸,而另一些则可能出现严重的黄疸,甚至引发核黄疸,损害神经系统。临床上,黄疸的出现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且在出生后的第3至第5天达到高峰。医生会通过观察皮肤颜色、眼白以及进行血液检查来评估胆红素水平,以确定是否需要治疗。

在应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时,需特别注意观察新生儿的黄疸程度和发展趋势。若发现黄疸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症状,如嗜睡、喂养困难、体温不稳定等,应及时就医。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光疗和换血治疗,光疗通过特殊波长的光线帮助分解胆红素,换血治疗则用于严重病例,以迅速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母亲在妊娠期间进行血型检测和抗体筛查,有助于早期识别潜在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有Rh血型不合历史的孕妇,医生可能会建议在妊娠期间使用抗Rh免疫球蛋白,以降低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发生率。及时的监测和干预对于新生儿的健康至关重要,确保新生儿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得到适当的护理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