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男科

如果有冷凝集素时输血应注意什么

2025.10.30 07:12

有冷凝集素时输血需预先将血液制品复温至37℃、选择洗涤红细胞减少血浆成分、避免使用低温保存的血液、密切监测输血过程中的体温变化、输血速度宜缓慢。具体分析如下:

1.预先将血液制品复温至37℃:冷凝集素在低温下易与红细胞膜抗原结合引发凝集反应,复温可降低其活性。复温需使用专用恒温设备,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红细胞破坏。复温后需立即输注,防止再次冷却。操作中需严格监测温度,确保血液成分安全有效。

2.选择洗涤红细胞减少血浆成分:洗涤红细胞可去除大部分血浆蛋白及游离抗体,降低冷凝集素引发的免疫反应风险。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或冷凝集素滴度较高的情况。洗涤过程需在无菌条件下完成,避免细菌污染。输注后需观察是否出现迟发性溶血反应。

3.避免使用低温保存的血液:低温保存的血液可能含有未被检测到的冷凝集素,增加输血风险。优先使用近期采集且保存条件严格的血液制品。库存血需提前复温并检测冷凝集素效价。紧急情况下需权衡利弊,必要时配合免疫抑制剂使用。

4.密切监测输血过程中的体温变化:低体温可能诱发冷凝集素活性增强,导致微循环障碍。输血时需监测受血者核心体温,使用加温毯等辅助保温措施。出现寒战或皮肤发绀需立即暂停输血。体温异常波动可能提示溶血反应,需及时干预。

5.输血速度宜缓慢:快速输血可能导致未充分复温的血液进入循环,引发局部凝集反应。成人初始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2mL,无不良反应后可逐渐调整。儿童及心肺功能不全者需进一步减速。输血全程需专人监护,记录生命体征变化。

输血前需评估冷凝集素效价及临床意义,结合个体情况制定方案。操作中严格无菌,避免机械性溶血。输血后24小时内重点观察血红蛋白变化及尿液性状。出现血红蛋白尿或腰痛需考虑急性溶血,立即采取支持治疗。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时,应重新评估输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