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如何治疗

2025.03.07 20:04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早期使用抗生素、根据病原体选择药物、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加强支持治疗以及预防并发症。具体分析如下:

1.早期使用抗生素: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血培养结果和病原体的敏感性进行。在未明确病原体前,通常采用广谱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治疗,以覆盖可能的病原体。早期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减少心脏瓣膜的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2.根据病原体选择药物:一旦病原体明确,应根据其敏感性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常见的病原体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等。对于耐药菌株,可能需要使用更高级别的抗生素或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

3.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如瓣膜穿孔、心力衰竭或栓塞事件,可能需要紧急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瓣膜修复或置换,以恢复心脏功能,清除感染灶。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4.加强支持治疗: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常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损害,因此需要加强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贫血、控制血糖和血压等。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为抗生素治疗和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5.预防并发症: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栓塞事件和感染性休克等。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定期监测心脏功能、影像学检查和血液学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感染性疾病,其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综合运用抗生素、手术和支持治疗等手段。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