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兮恒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呼吸内科

干酪样坏死名词解释

2024.08.16 09:45

干酪样坏死是坏死组织崩解彻底,质松软,色微黄,似干奶酪状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

干酪样坏死是一种特殊的坏死形式,主要见于结核病等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中。这种坏死具有显著特点,从大体形态上看,坏死区域呈现出淡黄色、质地松软、细腻,类似干酪或豆腐渣样的外观。这是因为其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导致坏死组织彻底崩解。在显微镜下观察,不见原有的组织结构轮廓,而仅见一些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干酪样坏死的发生机制与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作用密切相关。结核分枝杆菌能产生一些酶类和毒性物质,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引发炎症反应和组织坏死。同时,机体的免疫反应也参与其中,在对抗病原体的过程中可能导致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干酪样坏死对机体的影响较大,不仅破坏局部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而且由于其崩解产物可能引发更强烈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干酪样坏死灶还可能成为病原体的储存场所,使感染持续存在或扩散。在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干酪样坏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病理检查发现干酪样坏死可以作为结核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治疗方面,消除干酪样坏死灶是治愈结核病的关键环节之一,通常需要联合使用抗结核药物进行长期治疗。

干酪样坏死是一种具有典型特征的坏死类型,与特定的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