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干酪样坏死是什么病

2025.08.18 16:37

干酪样坏死是一种病理现象,通常与结核病及某些其他感染性疾病相关。该现象表现为组织的局部坏死,形成类似干酪的质地,因而得名。干酪样坏死的主要特征是组织的细胞结构被破坏,细胞内容物变得干燥、无结构,呈现出一种黄色或灰白色的干酪状外观。这种病理变化常见于肺部、淋巴结及其他器官,尤其是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时。

干酪样坏死的形成通常与免疫反应有关。当机体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等病原体感染时,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种特定的反应,试图限制感染的扩散。在这个过程中,巨噬细胞会聚集在感染部位,形成肉芽肿。随着时间的推移,肉芽肿中心的细胞因缺乏营养和氧气而逐渐坏死,最终形成干酪样坏死。这种坏死的组织不仅对机体的正常功能造成影响,还可能成为病原体的储存库,导致慢性感染的持续存在。干酪样坏死的组织也可能引发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病情。虽然干酪样坏死最常见于结核病,但也可能出现在其他一些疾病中,如某些真菌感染、梅毒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在面对干酪样坏死时,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由于这种病理变化常常与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相关,因此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尽早就医。常见的症状包括持续的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及体重减轻等。医生通常会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光或CT扫描及实验室检查如痰液培养来确认诊断。治疗方面,针对结核病的抗结核药物是主要选择,通常需要长期服用以确保彻底清除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定期体检等也是预防干酪样坏死及相关疾病的重要措施。了解干酪样坏死的病理机制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有助于早期识别和有效应对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