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小儿腰椎穿刺怎么做

2025.07.23 08:37

小儿腰椎穿刺需固定体位保持腰椎屈曲、严格消毒避免感染、选择适当穿刺点减少损伤、控制进针深度防止神经损伤、缓慢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压。具体分析如下:

1.固定体位保持腰椎屈曲:患儿侧卧于硬板床,背部与床面垂直,双膝屈曲贴近腹部,头部稍前倾。助手协助固定姿势,确保腰椎间隙充分暴露。此体位使棘突间隙增宽,便于穿刺针进入椎管,同时减少穿刺阻力。操作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儿呼吸及反应,避免过度屈曲影响通气。

2.严格消毒避免感染: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碘伏由内向外环形消毒皮肤,范围直径不小于15cm。消毒后铺无菌洞巾,操作者戴无菌手套。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引发脑膜炎或局部感染。消毒后避免触碰穿刺区域,确保操作全程无菌。

3.选择适当穿刺点减少损伤:常选腰椎3-4或4-5间隙,婴幼儿脊髓末端位置较低,需避开腰2以上间隙。定位方法为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脊柱交点。穿刺针垂直皮肤进针,轻微向头侧倾斜。进针方向错误可能损伤神经根或血管,导致疼痛或出血。

4.控制进针深度防止神经损伤:根据患儿年龄和体型调整进针深度,新生儿约1-2cm,儿童2-4cm。穿透黄韧带和硬脊膜时有明显落空感,此时停止进针。过度深入可能刺激马尾神经或穿破椎前血管,需缓慢推进并随时感知阻力变化。

5.缓慢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压:穿刺成功后连接测压管,记录初始压力。释放脑脊液速度不超过1mL/秒,总量不超过5mL。快速引流可能诱发脑疝,尤其对颅压增高者风险更大。收集样本后立即拔针,局部压迫止血。

操作前需评估患儿凝血功能及生命体征,排除禁忌症。穿刺后平卧4-6小时,避免过早活动引起低颅压头痛。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或脑脊液漏,出现异常及时处理。操作中保持沟通安抚患儿情绪,减少挣扎导致的操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