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针灸排寒扎什么位置

2025.07.09 08:32

针灸排寒主要选取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穴位,如关元、足三里、命门、大椎等。这些穴位通过刺激经络气血运行,促进阳气升发,达到驱散体内寒邪的效果。临床需根据具体症状进行配穴,如配合艾灸增强温通效果。

展开而言,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属任脉,为元气所存之处,针刺配合艾灸可温补下焦阳气;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具有健脾温中、扶正祛邪之效;命门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为督脉要穴,擅长振奋命门之火;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处,针刺可通阳解表。针对不同部位的寒症,可灵活搭配使用,如背部寒凉加肺俞、脾俞,下肢冰冷配涌泉、三阴交。寒邪较重者可结合温针灸或隔姜灸,通过针体导热深入经络。

操作前需确认患者无皮肤感染、出血倾向或过度虚弱等情况。孕妇腹部穴位慎用,糖尿病患者注意防止烫伤。针灸后避免立即接触冷水或冷风,建议饮用温姜茶辅助发汗。部分人群可能出现晕针反应,需确保治疗环境温暖舒适。疗程间隔与次数需根据体质调整,通常寒性体质需连续治疗10次以上。治疗期间观察舌苔与脉象变化,若出现口干、咽痛等化热迹象应调整穴位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