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透析时血压低怎么办

2025.03.07 20:05

透析时血压低可通过调整透析液温度、减少超滤速度、补充生理盐水、使用升压药物、监测生命体征等方法处理,具体分析如下:

1.调整透析液温度:透析液温度过高会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适当降低透析液温度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通常将透析液温度控制在36-37℃之间,避免温度波动过大。低温透析液可减少外周血管扩张,增加血管张力,从而改善低血压症状。

2.减少超滤速度:过快的超滤速度会导致血容量迅速减少,引起血压下降。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超滤速度,避免短时间内大量脱水。建议采用缓慢超滤方式,逐步清除体内多余水分,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补充生理盐水:在透析过程中适当补充生理盐水可增加血容量,改善低血压症状。通常采用静脉注射方式,根据血压下降程度和患者耐受情况调整补液量。补液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反应,避免过量补液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4.使用升压药物:对于严重低血压患者,可考虑使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常用药物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通过静脉注射方式给药。使用升压药物需严格掌握剂量和速度,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5.监测生命体征:透析过程中应持续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低血压征兆。建议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必要时增加监测频率。同时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皮肤温度等,综合评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压是常见并发症,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措施。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处理方法,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减少低血压发生风险。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有效改善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