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消化系统检查包括什么

2025.02.23 12:28

消化系统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粪便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消化系统检查的基础部分。医生通过视诊可观察腹部外形、有无膨隆或凹陷等;触诊能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肿块等,还可触及肝脏、脾脏的大小、质地等情况;叩诊有助于判断腹腔内有无积液、肝脏和脾脏的上下界等;听诊可了解肠鸣音的频率、强度等,正常肠鸣音大约每分钟4-5次,若肠鸣音亢进或减弱都可能提示消化系统存在问题。

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液检查方面,血常规可查看白细胞是否升高以判断有无炎症,贫血指标有助于发现消化系统慢性失血情况。肝功能检查能反映肝脏的代谢、合成、解毒等功能,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可能提示肝细胞受损。凝血功能检查也与肝脏功能相关,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时可出现凝血异常。还有一些特殊的血清学检查,如甲胎蛋白对肝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有助于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3.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直接观察消化道内部情况的重要手段。胃镜可清晰看到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能发现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并且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结肠镜则主要用于检查直肠、结肠和盲肠,对诊断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等疾病意义重大。胶囊内镜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检查方法,患者吞服胶囊后,胶囊在消化道内拍摄图像,可用于检查小肠等传统内镜难以到达的部位。

4.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直观的图像信息。X线检查可用于观察食管、胃和肠道的轮廓、蠕动情况等,例如食管吞钡检查能发现食管的狭窄、憩室等病变。B超检查对肝脏、胆囊、胰腺等实质性器官的检查效果较好,可以发现肝脏的囊肿、胆囊的结石、胰腺的炎症等疾病,并且具有无创、方便、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腹部器官的结构,对于肿瘤的定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判断非常有帮助,还可发现一些微小的病变。磁共振成像MRI在软组织的分辨上具有优势,对于肝脏、胰腺等器官的病变诊断有一定的补充价值。

5.粪便检查:粪便检查是消化系统检查中简单而又重要的一项。通过观察粪便的颜色、形状、质地等,可以初步判断消化系统的状况。例如,黑色柏油样便可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陶土样便可能与胆道梗阻有关。粪便潜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的微量血液,有助于发现早期的消化道出血,尤其是一些隐匿性出血。粪便常规检查还可以查看有无寄生虫卵、细菌等,对肠道寄生虫感染、肠道炎症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消化系统检查前,患者应根据检查项目的不同做好相应的准备。如进行内镜检查前可能需要禁食一段时间,进行B超检查时可能需要空腹等。同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的病史、症状、药物过敏史等信息,以便医生能准确判断病情并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