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什么是急性胆管炎

2025.01.07 17:53

急性胆管炎是一种因胆管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通常是由于胆道梗阻如胆结石、肿瘤或狭窄导致胆汁淤积,进而引发细菌感染。该病症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发热、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急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胆道的阻塞有关。当胆管被结石、肿瘤或其他病变阻塞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导致胆汁在胆管内积聚,形成胆管内压升高。这种环境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患者常常在发病初期感到右上腹剧烈疼痛,伴随发热、寒战,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黄疸、尿色加深、粪色变浅等症状。临床上,急性胆管炎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进行诊断。治疗上,急性胆管炎的首要任务是解除胆道梗阻,常见的方法包括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胆管引流等,同时需要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在应对急性胆管炎时,患者需特别注意自身的症状变化,及时就医。由于该病可能迅速进展为严重并发症,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以减少胆结石的发生风险。对于有胆囊疾病史或胆结石病史的患者,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能够有效降低急性胆管炎的发生率。急性胆管炎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急症,患者应增强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和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