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怎样判断细菌性肠炎

2024.12.19 21:06

细菌性肠炎可通过症状、粪便检查、血常规、病史、肠镜检查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1.症状:细菌性肠炎患者通常会有腹痛、腹泻的症状,腹痛多为绞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或下腹部。腹泻次数频繁,每日可达数次甚至数十次,粪便多为黏液便或脓血便,还可能伴有里急后重感,即排便不尽感。同时,患者可能会有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性症状,发热程度不一,严重者可出现高热。

2.粪便检查:粪便常规检查对细菌性肠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在细菌性肠炎时,粪便外观可呈现黏液状、脓血状等异常。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有时还能发现吞噬细胞。粪便培养如果能培养出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则可明确诊断为细菌性肠炎,并且可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后续的抗生素治疗。

3.血常规: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往往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作为机体抵御细菌感染的主要免疫细胞,其比例升高也表明可能是细菌感染导致的肠炎。但如果患者免疫力低下,白细胞计数也可能正常或低于正常范围,此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4.病史:了解患者的病史有助于判断细菌性肠炎。如果患者近期有不洁饮食史,如食用了变质食物、未清洗干净的蔬菜、水果或者饮用了被污染的水源等,感染细菌性肠炎的可能性较大。另外,接触过细菌性肠炎患者或者去过卫生条件差、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地区,也增加了患病风险。

5.肠镜检查: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在细菌性肠炎患者中,肠镜下可见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有时可见溃疡形成,溃疡表面可有脓性分泌物附着。通过肠镜检查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但肠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查,有一定的不适和风险,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在判断细菌性肠炎时,要综合考虑各项检查结果和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多种因素,不能仅凭单一的检查或症状就下结论。例如,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类似的症状,所以需要仔细鉴别。同时,在进行粪便培养等检查时,要注意标本的采集方法正确,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