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粪潜血阳性是什么原理

2024.11.19 09:21

粪潜血阳性是因为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破坏,其中的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催化试剂中的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将无色的受体氧化为有色的产物,从而使检测呈现阳性结果。

正常情况下,粪便中是不应该有血液成分的。当出现粪潜血阳性时,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原因之一,比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这些疾病会导致胃黏膜或十二指肠黏膜破损,少量血液渗出进入肠道,经过消化后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就会导致潜血阳性。下消化道疾病如结肠息肉、结肠癌、痔疮等也可能引起,结肠息肉可能因局部组织异常增生,表面黏膜脆弱易出血;结肠癌肿瘤组织破溃出血;痔疮在排便时容易擦破出血,血液混入粪便中就可能出现潜血阳性。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由于凝血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消化道黏膜出血,进而出现粪潜血阳性。

如果发现粪潜血阳性,要注意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检查前要避免食用大量肉类、动物肝脏、血制品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导致假阳性结果。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后续的胃肠镜等相关检查,以便准确判断出血的部位和原因,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