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肠梗阻的治疗

2024.08.12 06:37

肠梗阻是指肠道内容物因各种原因不能顺利通过肠道,导致肠道腔内压力增高、血液循环受阻和肠壁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急症。治疗肠梗阻主要包括禁食禁饮、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失衡、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禁食禁饮:肠梗阻患者需立即禁食禁饮,以减轻肠道负担,防止病情加重。禁食期间,患者需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口腔细菌感染。同时,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盐平衡。

2.胃肠减压: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措施,通过负压吸引原理,将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道内压力,缓解肠梗阻症状。胃肠减压期间,需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纠正电解质失衡:肠梗阻患者因呕吐、腹泻等症状,容易出现电解质失衡。治疗过程中,需定期检查血电解质,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补充钾、钠、钙等电解质,维持电解质平衡,保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4.手术治疗:对于部分肠梗阻患者,如绞窄性肠梗阻、肠套叠等,需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肠切除、肠吻合、肠造口等。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梗阻,恢复肠道通畅,同时处理并发症。

5.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中医治疗、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解痉药、抗炎药等,以减轻症状、控制感染和炎症。中医治疗如针灸、拔罐等,可辅助改善患者症状。营养支持则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营养,维持患者生命体征。

肠梗阻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病因和全身状况制定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以解除梗阻、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为原则,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降低肠梗阻的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