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糜烂性胃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025.03.19 09:49

糜烂性胃炎的原因主要包括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饮酒过量、感染幽门螺杆菌、精神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具体分析如下:

1.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是导致糜烂性胃炎的重要原因。这类药物通过抑制体内的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进而引发糜烂和炎症。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胃黏膜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糜烂性病变。医生在开处方时,通常会考虑患者的胃肠道健康状况,并建议在服用此类药物时配合使用胃保护剂。

2.饮酒过量:饮酒过量对胃黏膜的损害显著,尤其是烈性酒。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其发炎和糜烂。酒精还会影响胃酸的分泌,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损伤。长期酗酒的人群,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容易形成糜烂性胃炎。控制饮酒量,保持适度饮酒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措施。

3.感染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病原菌,感染后可引起慢性胃炎,严重时可发展为糜烂性胃炎。该菌通过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导致炎症和糜烂的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更高。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糜烂性胃炎的发生率。

4.精神压力过大:精神压力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长期的心理压力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糜烂性胃炎。压力会刺激交感神经,增加胃酸分泌,降低胃黏膜的保护能力,导致胃黏膜受损。压力还可能导致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规律,进一步加重胃部负担。学会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对预防糜烂性胃炎至关重要。

5.饮食不规律: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如过度饥饿、暴饮暴食、偏食等,都会对胃黏膜造成伤害。长时间不吃东西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刺激胃黏膜;而暴饮暴食则会使胃部负担加重,导致胃黏膜受损。过多摄入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也会加重胃黏膜的炎症反应。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是预防糜烂性胃炎的重要措施。

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病因多样,涉及药物、饮酒、感染、心理及饮食等多方面。预防和治疗此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及饮食结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良好的心理调节以及必要的医学检查,可以有效降低糜烂性胃炎的发生风险,维护胃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