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结肠息肉病发病原因有哪些

2024.12.03 11:33

结肠息肉病发病与遗传因素、炎症刺激、不良生活习惯、年龄增长、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缺陷可导致结肠息肉病的发生,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引起。携带这种突变基因的个体,其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会出现异常,容易形成大量息肉。这种情况下,早期进行基因检测对于诊断和家族成员的筛查非常重要,同时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息肉并处理。

2.炎症刺激:长期的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炎症因子的持续刺激会使肠黏膜上皮细胞不断增生修复。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容易发生异常增生,进而形成息肉。对于这类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的炎症性肠病是关键,通过药物控制炎症的发展,减少炎症对肠道黏膜的刺激,从而降低息肉发生的风险。

3.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酗酒、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与结肠息肉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吸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酒精对肠道黏膜都有损害作用,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中的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刺激肠黏膜。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运动,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减少息肉发病几率。

4.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肠道黏膜的细胞功能逐渐衰退,细胞的稳定性降低,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和异常增生。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肠道的自我修复和免疫监视能力也变弱。所以老年人更应该重视定期的肠道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等病变。

5.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正常情况下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当肠道微生态失衡时,例如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会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有害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能刺激肠黏膜,引发炎症反应,促使息肉的形成。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可以通过补充益生菌、益生元等方式,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对预防结肠息肉病有一定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这些都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降低结肠息肉病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