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脊髓空洞症是怎么引起的

2025.01.02 14:38

脊髓空洞症的病因主要有先天性发育异常、脑脊液动力学异常、血液循环异常、脊髓损伤、肿瘤等。具体分析如下:

1.先天性发育异常:先天性脊髓神经管闭锁不全、脊髓空洞症常伴有脊柱裂、颈肋、脊柱侧凸等先天畸形。这是由于胚胎期脊髓神经管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脊髓内部结构发育不完善,形成空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多种因素如遗传、环境因素等可能干扰神经管的正常闭合。目前针对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的脊髓空洞症,主要是通过手术等方式减轻症状,改善神经功能,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先天性的结构缺陷。

2.脑脊液动力学异常: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在脑和脊髓周围循环,当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时,可导致脊髓空洞症。例如枕大孔区畸形或梗阻,使得脑脊液在脊髓中央管周围积聚,压力增高,逐渐形成空洞。这种梗阻可能是由于先天的结构异常,如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也可能是后天因素如炎症粘连等造成。对于脑脊液动力学异常引起的脊髓空洞症,手术解除梗阻、恢复脑脊液正常循环是主要的治疗思路。

3.血液循环异常:脊髓的血液供应出现问题,如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缺血等,可影响脊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导致脊髓组织坏死、液化,进而形成空洞。血管畸形可能是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缺血可能是由于动脉硬化、血管栓塞等原因。改善脊髓的血液循环是治疗的关键,可根据具体病因采用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4.脊髓损伤:严重的脊髓外伤、脊髓炎等损伤脊髓组织后,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产生空洞。脊髓损伤破坏了脊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这些变化可能促使空洞形成。对于脊髓损伤后的脊髓空洞症,在治疗脊髓损伤的同时,要密切关注空洞的发展,必要时采取手术干预等措施。

5.肿瘤:脊髓内的肿瘤,如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等,可压迫周围脊髓组织,影响脊髓的血液供应和脑脊液循环,导致脊髓空洞症。肿瘤细胞的生长会占据脊髓内的空间,对周围组织产生挤压和破坏。治疗主要是针对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等,以解除肿瘤对脊髓的压迫,改善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脊髓空洞症患者要避免过度劳累,防止颈部或腰部受伤,因为这些情况可能加重脊髓的损伤。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调整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