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急性乙型肝炎会导致死亡吗

2025.08.19 16:16

急性乙型肝炎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可能导致死亡。虽然大多数感染者能够在几个月内完全康复,但少数病例可能发展为严重的肝脏并发症,甚至导致肝衰竭和死亡。

急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通常通过血液、体液或母婴传播。感染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黄疸等,通常在几周到几个月内自愈。约有5%至10%的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衰竭、出血倾向、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这种情况下,肝脏的损伤可能迅速加重,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最终可能导致死亡。尤其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或孕妇,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更高。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对于降低死亡风险至关重要。

在面对急性乙型肝炎时,注意个人卫生和预防措施非常重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于高风险人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与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接触,使用安全的注射器具和个人护理用品,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随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能够帮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若出现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治疗。了解急性乙型肝炎的风险和预防措施,有助于保护个人健康,降低病情恶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