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血吸虫病会引起贫血吗

2025.08.18 16:37

血吸虫病确实会引起贫血。这种疾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感染,常见于水源污染的地区。感染后,虫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可能导致贫血的发生。

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与虫体的寄生、免疫反应以及营养吸收等因素密切相关。感染后,血吸虫会在血管内寄生,造成血管壁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进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和存活。虫体的代谢产物和宿主的免疫反应会导致骨髓抑制,降低红细胞的生成能力。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面色苍白、心悸等。营养不良也是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血吸虫病患者常因肠道吸收功能受损,导致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的缺乏,从而加重贫血的程度。

在应对血吸虫病及其引起的贫血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及时使用抗血吸虫药物可以有效控制虫体的繁殖,减轻对机体的损害。其次,患者应关注营养摄入,合理补充铁、维生素B12及叶酸等营养素,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恢复。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贫血的程度和改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输血等治疗措施,以缓解症状。预防血吸虫病的传播也非常重要,保持水源的清洁,避免在污染水域游泳或洗澡,增强个人卫生意识,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血吸虫病引起的贫血需要综合治疗和预防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