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胆汁性肝硬化怎么引起的

2025.02.16 13:58

胆汁性肝硬化主要由自身免疫紊乱、遗传因素、胆道梗阻、感染、药物等因素引起。具体分析如下:

1.自身免疫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会使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脏内的胆管细胞。例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如抗线粒体抗体等水平升高,这些抗体会对胆管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胆管炎症、胆汁淤积,长期发展就会引起胆汁性肝硬化。在治疗上,常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来改善胆汁淤积的情况,免疫抑制剂也可能会被用于调节免疫反应。

2.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增加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病风险。一些遗传性疾病会影响胆汁的代谢或胆管的结构与功能。比如,某些家族性胆汁淤积症,由于遗传基因缺陷,使得胆汁转运蛋白功能异常,胆汁不能正常排泄而淤积在肝脏内,持续的胆汁淤积会逐渐引发肝脏的纤维化和硬化。目前针对遗传因素导致的胆汁性肝硬化,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胆汁淤积等症状。

3.胆道梗阻:结石、肿瘤等因素可导致胆道梗阻。胆管被堵塞后,胆汁无法正常排出,会在肝内淤积。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引起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长期的胆汁淤积和炎症刺激会促使肝脏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对于胆道梗阻引起的胆汁性肝硬化,解除梗阻是关键,如通过手术取出结石或切除肿瘤等方式。

4.感染:病毒、细菌等感染可累及胆管系统。例如,一些特殊的病毒感染胆管上皮细胞后,会破坏胆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胆汁排泄不畅。细菌感染引发的胆管炎也会造成胆管黏膜的损伤,影响胆汁的流动。反复的感染会使肝脏长期处于炎症和胆汁淤积的状态,进而发展成胆汁性肝硬化。针对感染因素,需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5.药物: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胆管细胞或胆汁代谢产生不良影响。比如一些抗生素、抗精神病药物等,在体内可能会干扰胆汁酸的代谢过程,或者直接对胆管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胆汁淤积。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增加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病风险。一旦发现是药物引起的胆汁淤积,应及时停用相关药物,并进行对症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饮酒,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对于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可能存在的肝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