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2025.03.07 20:05

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者、手术后或创伤患者、孕妇及产后妇女、患有恶性肿瘤者以及有静脉血栓病史或家族史者。具体分析如下:

1.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者: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增加血液淤滞的风险,从而促进血栓形成。这类人群包括长期住院患者、瘫痪患者以及长时间乘坐飞机或汽车的旅行者。缺乏运动使得下肢肌肉无法有效泵血,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静脉内滞留时间延长,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2.手术后或创伤患者:手术或创伤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血液凝固性增强,同时术后或创伤后患者通常需要卧床休息,活动减少,进一步增加了静脉血栓的风险。特别是骨科手术、腹部手术和大型手术后,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显著升高。术后应密切监测,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3.孕妇及产后妇女:妊娠期间,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血液凝固性增强,同时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产后妇女由于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血管损伤和产后卧床休息,也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孕期和产后应特别注意预防血栓形成。

4.患有恶性肿瘤者: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同时肿瘤本身可能压迫静脉,影响血液回流,增加了静脉血栓的风险。某些化疗药物和放疗也可能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恶性肿瘤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栓风险评估,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5.有静脉血栓病史或家族史者:既往有静脉血栓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血栓的风险较高。家族中有静脉血栓病史的人群,可能存在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如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或蛋白S缺乏等,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这类人群应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静脉血栓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除了上述高危人群外,年龄、肥胖、吸烟、慢性疾病等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增加活动、使用抗凝药物、穿戴弹力袜等。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并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